第二十二章想法
王静辉听后说道:“曾掌柜,依照我们商务印书馆现在的规模,一年只要干上太平御览这么一套书就足够了,但我们的印刷作坊需要更大的发展,你在这一行也干了二十年了,很清楚这刊印书籍所耗费巨大,印刷出来的书如果家境不是很宽裕的人家,根本就不舍得花钱买书。盈利的事情就从印刷太平御览这样大部头的书里面赚,买这种书的人都是官员和商人,官员买了多半是为了馈赠自己的上司,而商人买这种书是为了装饰自己的门庭,他们的钱不赚白不赚。像论语这样的书是那些真正的读书人买来用的,我们没有必要去在这些人身上赚钱,这样的钱话起来会让人感到扎手的!”
曾掌柜听后也表示同意的点了点头,问道:“那咱们出版的个人著作该怎么区分呢?”
王静辉说道:“我已经给颍王殿下送了一封信,让他帮忙在朝中选几个散官到咱们这里负责监督审核这些个人著作。不过你也要做一下准备,在开封的名师大儒们要和他们搞好关系,如果朝廷不给咱们派遣这样的把门官员,我们就把这些大儒们推到前面来当监工!”
曾掌柜听后感到十分好笑,问道:“东家,我大宋自开国历朝以来从未有过因言获罪的先例,咱们这样做是不是有些太过于小心了?这样也会增加商务印书馆的成本!”
王静辉听后对他摆了摆手说道:“曾掌柜此言差已,以前没有过并不代表今后就不会出现!相信曾掌柜应该知道天下总有那么几个书呆子读书不少,脑袋容易发烧,对于朝政进行批驳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我大宋国泰民安尚可无事,不过就怕他们被朝中有些‘有心人’给利用成为打击政治对手的工具,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对方写的文章中挑出这么几句似是而非的话来,引经据典肆意歪曲,我大宋虽然没有因言获罪的先例,但因为‘大不敬’而掉脑袋的却不是没有。商务印书馆才开张几个月,所获颇丰,相信咱们早就被一些心胸狭隘的同行给看上了,生意上争不过咱们,不过要说打倒咱们却是最简单不过了,咱们给这些头脑已经烧晕的狂生出书,到时候他们出事也会顺手捎带上咱们,那个时候咱们就算攒下天大的富贵,也不过是为人嫁衣罢了!”
曾掌柜一开始的时候对王静辉所说的还有些不以为然,但后来听到商务印书馆的竞争对手会用这种方式来达到解决自己竞争对手的目的的时候,当下就出了一身的冷汗:这实在是非常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自己这里生意红火难免吹招到同行甚至一些有心人的眼红,就是换做自己处于外人的角度也会想办法来挖商务印书馆的墙角,所以东家所说的谨慎小心是没有错的。曾掌柜想通这一关节后,立刻躬身向王静辉行了一个礼,表示自己已经想通了,会按照他所说的去办事。
王静辉看到曾掌柜已经开始重视这种在现在人们眼中还相对比较苛刻的审查标准的时候,他点点头说道:“曾掌柜,你也用不着这么紧张,如果朝廷派下官员到咱们商务印书馆来负责审查个人著作的话,那这样的风险将会降低到最低,就是出事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朝廷来当挡箭牌。不过现在咱们的家业虽然不大,但如果肯做的话,我想咱们只要在多雇上两三百人,添置几台铅活字印刷机那就可以使江北所有印刷作坊都关门,所以小心使得万年船,这样做总是好的,这商务印书馆就靠你多多费心来打点了!”
正应了那句老话:世上没有那个员工不希望老板重视自己的。曾掌柜被王静辉说的顿时满腔漏*点,恨不得现在就扩大商务印书馆要把自己昔日的同行都赶尽杀绝了。
安抚好曾掌柜后,王静辉就和他告辞离开商务印书馆他又来到离商务印书馆不远的书院,这里在入冬前就已经完工的建筑里已经开始进驻人了,不过现在住在这里的不是读书人,王静辉收留的那七八十个孤儿和“神火”煤火行的人先在这里暂时驻扎。
王静辉到了后先是仔细检查了孤儿们居住和伙食情况,刘账房做事他虽然放心,不过他的抠门儿也同样让王静辉对这些孤儿的待遇感到担心,生怕刘账房为了给他省点钱而怠慢了这些本已经十分可怜的孩子。不过显然王静辉的担心是多余的,刘账房虽然抠门儿为他省钱,但绝对不会做这么生孩子没屁眼儿的事。孩子们在这里生活的很好,现在在孩子们上课、住宿的房间里面都安装了蜂窝煤炉子,身上也穿着刚刚给他们集体定做的冬衣,王静辉还留下来和孤儿们一起吃了午饭,由于他是突击检查,这里照顾孤儿的几个大妈是没有机会作假来糊弄他的,饭菜管够而且每个孩子还会有定量的肉和蛋供应,这一切都让王静辉感到十分满意。
由于这些孤儿大多数都是十岁左右,除了照顾孤儿生活的八个大妈级别“保姆”外,王静辉还给这些孩子安排了四个教书先生来负责他们的教育。这是让刘账房很是不解的行为,毕竟在他的眼中能够给这些孤儿吃穿已是天大的恩惠了,还要负责他们的教育这可是有点好人做过头了,如果不是王静辉对他百般解释,他肯定是不会拨这笔钱的。
对于王静辉来说他可没有这么多的想法,他只是觉得他不可能供养这些孩子一辈子,如果把他们抚养成*人后他们只能去到码头上做苦力,这可不是他愿意看到的,况且他还想把这些孩子按照他的想法来培养,这样在以后的事业当中,这些孤儿可是一大助力。王静辉虽然给这些孩子请了教书先生来负责他们的教育,不过他和刘账房还有这些教书先生事先也有安排,那就是教书先生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教会这些孩子识字,能够看懂文章,不要求他们能够作诗填词去靠状元,今后会有郎中和账房先生或是工匠来负责他们的后续教育,为今后各项生意的开展打基础。
王静辉这样解释总算是平息了刘账房的疑虑,这样的解释在刘账房来说也是一笔买卖。王静辉这么做虽然是出于为自己的将来考虑,但很大程度上也是为这些孩子考虑的,毕竟在宋朝这个文人荟萃的时代,你想靠文章诗词来出名实在是太困难了,据王静辉所读过的史书来看,宋朝可能是教育最为普及的朝代,在这么一个时代中靠读书能够维持自己生活的能有几人?还不如让这些孩子趁机掌握点一技之长,作为今后安身立命的本钱更为实际些。
所以王静辉收养的这些孤儿被分成两拨:十五岁以上的只让他们赶快掌握写字认字即可,再过两三年便可以充实到王静辉开设的各个作坊中去做工挣钱养活自己;另外一拨儿也是年龄最小的孩子除了要接受最基础的文化教育外,就是按照王静辉的需要分别接受不同工种的训练了。
当然也有一批孤儿比较特殊,那就是王静辉第一批收养的那十几个孤儿,他们的年龄都在十五六岁,可能是因为长期流浪使他们有很强的凝聚力,所以他们不愿意分开。王静辉的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