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所以,当大明放松对盐引的掌控之后,为了这门生意背后的暴利,商人们就像是过江之鲫,纷纷上赶着和朝廷达成合作。
最典型的例子,那就是洪武三年发生的山西地区缺粮事件。
洪武三年六月,山西一带特别的缺粮食,当时,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朝廷就出面招募商人,并且还表示运送完粮食之后会给商人一定的盐引凭证。
有了这些凭证,这些运输粮食到达山西地区的商人们就有了买卖食盐的权利。
短短几日,山西一带在神通广大的商人运输队的支援之下,很快,一批批粮食就从各方运达,再拿着换到的盐引前往朝廷的盐场等待,等待食盐拿到手,这些商人就会将这些食盐放入市场,销售、获利。
开中法实施以来,为了能够在朝廷手里拿到盐引,这些商人想尽办法去完成朝廷公布出来的任务。
大明地大物博,再加上百姓们勤劳能干,只要各地的物品能够在其他地方流通起来,大明王朝的经济一定是会得到飞速发展的。
一开始,这个方法确实很有效果,为了不让食盐成为商人们收割暴利的工具,大明王朝也想了很多的方法。
比如,开中法的前提是必须要先完成任务才能得到盐引,拿到食盐实物之后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卖盐,这其中必须要在朝廷规定的地方买卖,而且,还需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流程。
可以说,商人要想将这门生意产生的丰厚利润落袋为安,那就意味着他们从接受任务之后,从头到尾都需要听从朝廷的安排,这时候,朝廷支配了商人。
开中法在最开始实行的时候,因为朝廷的霸道以及严控,商人们贩卖私盐的情况还是得到了很好的遏制和打压的。
再加上朱元璋对于贪官污吏的严查,当时的官员们,当官只是还是比较清廉的。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明王朝前期的一些优秀的政策就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混乱。
特别是大明王朝发展到后几代的时候,朝廷对于官员以及这些商人的掌管力愈加松散。
没有了严格惩罚这把大刀在脑袋上悬着,朝廷中的官员渐渐地就与这些盐贩子形成了强强联合。
更甚者,这些盐贩子为了能够争取到最大的利益,无权无势的他们通常会把这门生意的利润大头打点给各层官员。
他们互相勾结,在皇家的眼皮子底下,形成了一张严密的关系人情网。
为了达到利益的最大化,也为了让自己能够从中获利,开中法这一优秀的政策逐渐地变了味道,最开始由朱元璋营造的严肃管理氛围瞬间就被冲破,彻底地失去了原先存在的意义。
一开始只是商人,可在巨大的利益之前,没有人是能够忽视的。
随着朝廷严控出现问题,在垂涎欲滴的暴利之下,那些高高在上的权贵们怎么可能忍得住。
渐渐地,这些人就将自己的手伸向了这条暴利之道上。
为了自己的利益,本应该是维护朝廷利益的皇亲权贵们,反而主动地开始寻找开中法在实际运行之中的漏洞,并且不断地将这个漏洞扩大。